为积极营造60周年校庆学术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师生人文素养,10月26日下午,由校庆办、科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迎校庆学术论坛之专题报告在图书信息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彭鸿雁应邀作题为“中西方生死智慧与现代人生”的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麻醉学院、临床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庭马主持。
讲座现场
彭鸿雁教授从一周前浙江大学博士跳钱塘江自杀为切入点,逐步引入社会快速发展中青年群体自杀率不断上升的原因,指出社会因素只是自杀的外因,内因是个体对待突发事件或生活挫折的心理调适不够。对于如何看待生死,她分析指出,首先是生命个体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寻求意义的存在物,是精神生命的过程,当然需要珍惜生命,追求存在的意义;其次是死亡是生理结束的必然,但精神可以永存。生命有长短,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有意义地活着,她从中西方传统生死智慧重点阐述了理性生死观、非理性生死观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生死观比较,辩证地总结出“死不是生之结果,而是生之原因,因为正是人对于死亡的意识本身影响到他或她决定如何生。”最后,彭教授指出医学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更应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应该学会承受破茧成蝶的阵痛,探寻生命存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儒家倡导的“立德、立言、立功”来达到精神之不朽,才不负人生与世界这场神秘而精彩的相会。彭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中西文化对比娓娓道来,走进生活、结合实际,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现场
彭鸿雁,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研究,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编写教材2部,在重点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论文6篇,曾获2014年“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安徽省推荐展示人选、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安徽省优秀德育工作者。现任安徽省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独立督察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研究分会学术委员、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常务理事、宿州孝文化研究顾问等。
(黄英、王秀/文 黄英/摄 王军、侯东晓/审)